发布时间:2022-10-16 热度:
继上次讲完选择小规模纳税人身份好还是一般纳税人好的指标,今天讲对于供应商的增值税纳税人身份,我们应该怎么去选择?
问大家一个灵魂问题,平常大家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是怎么选的?
或许,为了节省成本要更换供应商,新供应商要降低多少,才对采购企业有利?
市面上,从税的角度看供应商的选择方法大概有3种,3种方法大差不差,只是每一种的标准不太一样,用途也不一样,这里主要讲解两个方法。
这种方法的最终标准是企业利润最大化。
一长串的计算论证公式我就不写了,反正就是从企业税后利润公式,在不考虑企业所得税调整项目情况下,推至企业的税前利润,进而分析出来在进行供应商选择的过程中,影响企业利润的是含增值税采购价格、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城建税税率和教育费附加征收率。
判断公式:拟定成交价-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1+城建税税率+教育费附加费率)=标准成交价-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1+城建税税率+教育费附加征收率)
举个例子:原来一般纳税人供应商供货含税报价是4万元,可以开13%的专票,现在有一家小规模纳税人含税报价3.5万可以开3%的专票,小规模纳税人含税报价在36021.07元的时候,换成小规模纳税人供货跟原来的一般纳税人供货企业的最后利润是一样的
结论:现在小规模纳税人含税报价3.5万,低于拟定成交价,如果产品其他条件跟一般纳税人供应商是一样的话,可以换!

判断公式:拟定成交价/标准成交价=[1-1/(1+税率)*税率*(1+城建税税率+教育费附加征收率)]/[1-1/(1+征收率或零)*征收率或零*(1+城建税税率+教育费附加征收率)]
举个例子:采购企业需要采购的产品适用13%税率,有3家供应商竞价,A是小规模纳税人可以开3%专票,含税报价4万,B是一般纳税人可以开13%专票,含税报价5万,C只开普票,含税报价3.95万,经过同口径换算为含税标准成交价之后进行比较,A对企业来说最实惠,B反而不实惠。
把现有的税率、征收率全部代入之后,可以得到这样一张表。
换算用法就是用不同企业的含税报价除以对应的比例系数,按照同口径进行对比。nice~
其实这个方法也是解决,第一个方法的第一个问题的,只是口径变成现金净流量。临界点嘛,算的是小规模纳税人打多少折,采购企业可以从一般纳税人供货商转为小规模供货商。不考虑采购费用情况和其他的成本费用,仅就单项采购业务进行对比。
现金净流量=含税销售额-含税购进额-增值税-城建税、教育费及附加-企业所得税
公式大概就是这样,把企业所得税也考虑进去了,但是实在是太复杂了,写论文可以用,实务上面用太繁琐了,主要是这个方法是相对数可以把跟含税销售额和含税购进额相关的所有变量都放进去里面考虑。
我相信,企业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首先还是会考虑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如何,如果质量不过关,即使倒贴,采购企业还是不会买的。
所以,企业在选择的时候有一个管理用的小工具,就是供应商筛选评分统计表。
评价方法:在评分情况里面写出自己企业选供应商到底存在什么要求,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评分,最终选择评分最佳的一家供应商,其中上面提到“不同供应商报价比较模型”就可以插入价格水平里面作为评价维度之一!
所以,整体来说,这个模型名字为企业选择供应商管理测算模型,一共有5页~
另外,上面说的这些,采购单位都要是一般纳税人,因为一般纳税人才存在抵扣不抵扣的问题,小规模纳税人采购单位,直接用“供应商筛选评分表就行啦”
所以,我们这些小规模纳税人啊,首先还是得把质量提高。